你带酒来,我有故事

幸存者偏差

:: 人生随想 二十画生 1265℃ 0评论

关于幸存者偏差,有一些被大家引用过无数次的例子,这里还是要再引用一次,如果你没听过,肯定会有所收获,听过了话,温故而知新也未尝不可。

飞行员例子

1940年左右,在英国和德国进行的空战中,双方都损失了不少轰炸机和飞行员。因此当时英国军部研究的一大课题就是:在轰炸机的哪个部位装上更厚的装甲,可以提高本方飞机的防御能力,减少损失。由于装甲很厚,会极大的增加飞机的重量,不可能将飞机从头到尾全都用装甲包起来,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做出选择,在飞机最易受到攻击的地方加上装甲。

幸存者偏差

当时的英国军方研究了那些从欧洲大陆空战中飞回来的轰炸机。如上图所示,飞机上被打到的弹孔主要集中在机身中央,两侧的机翼和尾翼部分。因此研究人员提议,在弹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装甲,以提高飞机的防御能力。

这一建议被美国军队统计研究部的统计学家Abraham Wald否决。Wald连续写了8篇研究报告,指出这些百孔千疮的轰炸机是从战场上成功飞回来的“幸存者”,因此它们机身上的弹孔对于飞机来说算不上致命。要想救那些轰炸机飞行员的性命,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并坠毁的轰炸机。只有研究那些没有成功返航的“倒霉蛋”,才能有的放矢,找到这些飞机最脆弱的地方并用装甲加强。Wald的建议后来被英国军方采纳,挽救了成千上万的飞行员性命。

 

抗日战争例子

在知乎另一个问题里:侵华战争中日本入侵者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? 这条问题的回复中你可以发现,里面大部分人都是讲日军多么有纪律,其实并没有书里电影里那么可怕。——这是不是知乎网友都给日寇洗地呐?可他们举的例子很多都是家中老人亲身经历,不像说谎的样子诶。

这其实是另一个幸存者偏差的问题,日本兵在有的地方烧杀抢掠,有的地方对人民还行。前者生活过的人民全被打死了,也没法给后代讲故事了。后者的人民活了下来,才可以给后代讲”其实日本人还好啦“。最恨日本军的人都是死人,所以答案里简直是一边倒地讲日本人的善良和纪律性。

读书无用论

如今很多人在说,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照样挣大钱,而好多用功读书的人,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。并且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,所以很多人得出“上学没有用处”,“读书无用”的结论。

这些其实只是个例,因为基数太大,所以看起来有很多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径,可以算出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.7%左右。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,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,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。

对于高学历者,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,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,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,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;而对于低学历者,普通人往往只关注成功者,忽视了广大学历低又没成功的人。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“沉默的数据”,才产生「读书无用」这种错误结论。

貌似“卑之无甚高论”,但是你真的看懂了吗,其核心问题是“我们需要重点研究那些非幸存者”,因为无法生存下去是系统性风险,我们需要先保证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,而过多关注“幸存者”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。

我们砥砺前行,我们试图去看清事物真相,但我们往往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,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或者容易解决的问题,对未知的事务充满恐惧和困惑。

研究成功者往往比较简单,因为大家都在研究,很容易就产生了共识,但不是那么成功或者失败者则鲜有人关注,或者泛泛而谈,因为多数人认为没成功有什么好学的。这个观点自然有它的道理,但是从博弈论的角度而言,研究大家都在研究的东西收益较低。

信息的价值在于你比别人多知道一些或者比别人先知道。着重研究别人没注意到的信息,收益更大,宏观上讲,这叫逆向思维(这个更重要),题目有点大,以后有机会再讲,今天随便谈谈我理解的例子。

 

产 品 研 发

由于朋友圈里,做互联网产品的较多,谈谈自己对产品研发的一个亲身体会。

前提

  1. 我们假设有一款互联网产品A,目前已经正常投入使用,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用户日志。

日常日志分析工作的目标

  1. 分析每天用户访问量以及最热门的界面和内容有哪些,以决定广告投放的定价;
  2. 分析每天活跃用户的基本画像,以决定定向内容和广告投放策略;
  3. 分析每天广告的点击点击数据,反馈给厂商以改进广告内容,

等等,这都是必要的工作,是提高内需消费能力的一些重要手段。但是这些分析都有一个重要前提,就是需要有用户使用这款产品,你才能保证收集到这些信息。假如用户不想使用这款产品或者很快就流失掉了,这就是系统性风险了。那么我们还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,就是研究“非幸存者”。

对日志分析工作增加一些

  1. 分析使用频率特别低和卸载软件的用户原因,甚至应该打电话回访,这部分用户很有可能给你提示一些系统性风险问题;
  2. 分析常规内容中,用户访问热度过低或者停留时间过短的界面,以达到改进的目的;
  3. 分析那些用户退出系统前,最后访问的几个内容,分析是否是由于内容的不合适导致用户退出系统的,

以达到“供给侧”改良的目的,提高用户的粘合度同时,减少用户流失,试图吸引更多的新用户。

 

团 队 管 理

我们常规的管理思路,和上面的研发例子类似,肯定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我们团队的运行效率上,这自然无可厚非。其实关注在职的同时,也应该重点关注那些离开的员工,分析他们是为什么离开的,从而避免目前还在职的员工出现同样的状况,避免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系统崩溃。

这也侧面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,即将离职的员工往往在工资议价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,就是即将离职的员工愿意讲真话了,聪明的领导突然发现这个人的价值变得非常大了,领导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挽留。当然,如果在职的愿意讲真话,这就更难能可贵了。

 

以 史 为 鉴

我并没有谈历史观点的能力,但是谈谈自己的认识总还是没有问题的,以史为鉴可知兴替。我们看过历史的都有一些共识:

  1.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,有绝对的客观结果,是无法假设的;
  2. 每个开国帝王的成功,都是由无数个偶然因素成就的;
  3. 每个时代或者朝代的灭亡都是有其必然灭亡的理由的;
  4. 每个新时代的出现也都是必然的,或早或晚,历史总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一个新的伟人。

在历史里,开国帝王和末代帝王都是“幸存者”,是历史选择了他们,更多的是偶然的,起码非专业的老百姓更喜欢关注这些人。以明朝为例,除了朱元璋、朱棣和朱由检之外,其它几个有代表性的皇帝也非常值得关注,因为他们不完全是历史的选择,而是必然的选择,是“非幸存者”。

本人无重大贡献,但为朝代发展赢得时间,起到接力作用的帝王:

  1. 朱高炽,谥号仁宗,由于仁爱儒雅深得人心,朱棣认为其过于仁弱,事实证明仁宗是成功的;
  2. 朱祁钰,谥号代宗,这个“代”字比较有意思,释义为匆匆过客,也是无大功和大过的;

本人无重大过错,但为朝代灭亡奠定了基础的帝王:

  1. 朱厚熜,谥号世宗,前二十年有一定作为,但是剩下的二十年不上朝,浪费了极大的时间资源;
  2. 朱翊钧,谥号神宗,前十年奋发图强,后三十年万事不理,又是一个不上朝的皇帝。

明朝年间并不是在这四个帝王手里兴盛或者灭亡的,但是他们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 

投 资

其实在投资界,聪明人数不胜数,这个名词家喻户晓,如果你没听过,那么只能说明你是一名新鲜的韭菜。涨势如虹的股票,有无数唱多的理由,但是也可以研究股价崩盘或者持续下跌的标的,反馈到自己的标的,为自己的标的排雷。

所有风险都排除了,岂有不涨之理?拉长期来看,排雷的过程就是价值投资,反映到操作就是高抛低吸;研究股票题材或者市场风向的就是趋势投资,反映到操作上的就是追涨杀跌;成功的价值投资远比成功的趋势投资长期收益更大。

转载请注明:二十画生 » 幸存者偏差

喜欢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
表情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粤ICP备17031696号-1